《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机构“两个加强、两个遏制”回头看工作的通知》下发

发布时间:2016-08-26信息来源:英大财险

最严监管风暴已经横扫金融市场,保险行业也不例外,尤其是在险资大举“扫货”处于风口浪尖之际,此举更是引发市场关注。

据财新、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,保监会即将启动新一轮“两两”专项检查(两个加强、两个遏制),今年将紧盯违法违规高发、频发的薄弱环节,以及新业态、新产品等容易产生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的可能缺失环节,完善制度机制,把防范风险的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。

这份向保险机构下发的《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机构“两个加强、两个遏制”回头看工作的通知》要求保险机构聚焦10个方面风险开展工作。  

史无前例

财新提到,此次保监会对保险机构自查和监管部门检查的要求比以往更加具体,“回头看”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几乎涵盖了保监系统的所有部门。其还援引业内人士表示,这次要求自查的规定之细致之全面,是史无前例的,尤其是保监会还提出,倘若自查不合格,保监会将进驻保险机构帮助公司一起查,并且要暂停新业务。

根据华泰人寿旗下微信公众号披露的通知文件,这十方面的风险自查工作第一点便是公司治理风险,要求重点检查公司治理合规性(公司治理规范性、关联交易合规性、股权结构真实性),以及股东虚假出资问题。

其次是关于产品风险,重点检查人身险公司产品开发管理流程、制度执行情况,以及产品监管制度执行情况。

在资金运用上,重点检查重大项目投资决策的合规性,股票、股权和不动产等投资业务内控的有效性,通道类业务的规范性,以及海外并购风险。

另外还包括偿付能力风险,资产负债错配风险、流动性风险及利差损风险,跨市场、跨区域、跨行业传递的风险,群体性事件风险和声誉风险等方面。

实际上,据华尔街见闻查阅,这十个方面的问题,7月下旬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“十三五”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中就做过重点阐释,他当时强调:

公司治理风险方面,清理保险机构股权结构,厘清关联企业关系,不留空白和盲区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,对保险机构股权变动、重大投资和关联交易等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,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和市场机制约束作用。

产品风险方面,一是保险创新要守住风险的底线。二是要防范产品定价风险。三是要防止产品结构畸形的风险。对产品风险要高度重视,不断提高精算技术、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,优化业务结构,从源头上控制和化解风险。

在提到声誉风险时,项俊波有一段话值得玩味:

这几年,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,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、无视金融规律、规避保险监管,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,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,实现资产迅速膨胀,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,蜕变成人皆侧目的“暴发户”、“野蛮人”。这些保险公司激进的经营策略和投资行为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,经过媒体、网络的放大效应后有些问题甚至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。

“宝能式”举牌成绝唱?

保监会的严厉表态以及证监会、银监会监管的全面收紧,让不少业内人士感觉到,险资疯狂扫货的模式将不复存在。

项俊波在保险业培训班上明确提出,要让那些真正想做保险的人来做保险,决不能让公司成为大股东的融资平台和‘提款机’,特别是要在产融结合中筑牢风险隔离墙。

更早前的3月,保监会发布了针对万能险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新规,要求保险公司立即停售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,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%、70%、50%逐年缩减,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%以内。

随后,1年期的万能险产品在市场上基本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更长期的产品。此前,万能险最为典型的就是高现价、短期险的产品,因为门槛低、收益率高,这些产品在短时间内帮助保险公司占领市场,实现保费快速增长。

去年年底宝能系之所以有底气连续举牌万科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万能险、投连险型等产品获得的大量资金。截至2016年7月7日,宝能系已经豪掷400亿元砸向万科,持股比例达25%。

除了宝能,泰康系也积极买入地产公司。6月,保利地产公告称,该公司完成10.99亿定向增发,募资90亿元。此次增发完成之后,泰康系晋升为保利地产第二大股东,泰康人寿、珠江人寿、安邦保险三大保险机构合计持股比例为11.8%。

证券时报援引一位投资界人士表示,“监管部门几乎步调一致的行动表明,宝万之争的模式不可能被复制。”该报提到:

“宝能式”举牌是在分业监管遭遇大资管混业时代初期,各项制度不完备条件下的产物,而当前无论在保险业还是业外,这一模式都无法复制。